巖石飽水試驗儀的工作原理核心是通過模擬不同水環境(常壓或高壓),讓水充分滲透進巖石內部孔隙,最終測定巖石的飽水率、吸水率等指標,為巖石力學性能研究提供基礎數據。
1.核心機制:水的滲透與孔隙填充
巖石內部存在大量微小孔隙和裂隙,飽水試驗儀的核心是創造利于水進入這些孔隙的條件,實現巖石從“干燥”到“飽和”的狀態轉變。
常壓飽水(適用于滲透性較好的巖石):將干燥巖石樣品完全浸泡在水中,利用水的重力和capillary作用(毛細現象),讓水自然滲透進巖石孔隙。過程中需排除樣品表面氣泡,避免氣泡堵塞孔隙影響滲透效率,通常需浸泡數小時至數天,直至巖石重量不再增加(達到飽和狀態)。
高壓飽水(適用于低滲透性巖石):對于致密巖石(如花崗巖、大理巖),常壓下水分難以快速滲透。此時儀器通過高壓裝置(如高壓容器、加壓泵)向水施加壓力(通常0.1-1MPa),利用壓力差迫使水更快、更充分地進入巖石微小孔隙,大幅縮短飽水時間,確保深層孔隙也能被水填充。
2.關鍵組件與協同作用
儀器通過多個組件配合,實現飽水過程的控制與數據采集,主要包括三部分:
飽水容器:分為常壓浸泡槽和高壓密封罐,用于放置巖石樣品和水,是水分滲透的核心空間。高壓罐需具備良好密封性和耐壓性,防止加壓時漏水。
加壓與控壓系統:僅高壓型儀器配備,由加壓泵、壓力傳感器和控制器組成。可精準設定并維持目標壓力,實時監測壓力變化,避免壓力過高損壞樣品或容器。
稱重與數據記錄系統:部分智能型儀器自帶電子天平或連接外部稱重設備,可定期自動稱量巖石樣品重量,記錄重量變化曲線。當重量連續一段時間(如24小時)不變時,判定巖石已達到飽和狀態,自動停止試驗并計算飽水率。
3.試驗終點判定:重量恒定原則
無論常壓還是高壓模式,飽水試驗的終點均以“巖石重量不再增加”為核心依據,這是確保試驗結果準確的關鍵。
干燥巖石吸水時,重量會隨水分填充孔隙而逐漸增加;當所有可填充的孔隙都被水充滿后,重量達到最大值且不再變化,此時巖石處于“完全飽和”狀態。
部分試驗還會結合巖石的外觀(如表面是否有濕潤光澤)或體積變化輔助判斷,但重量恒定是最直接、最準確的判定標準。
為了幫你更清晰地開展試驗,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巖石飽水試驗操作步驟簡表?表格會涵蓋樣品準備、儀器設置、飽水過程和數據計算等關鍵環節,方便你快速對照執行。